(十八大以来海外人才引进有哪些新变化)
从1978年到2018年,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逐步屹立于世界之林,更让中国变成了一块吸纳和聚拢人才的“磁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种引智引才政策的鼓励下,各类出国留学人员选择“回归故土”。以高学历、高产出、大规模等为特征的海归群体在中国人才引进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为中国“局部突破,全面追赶”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引才”到“引才+留才”再到“引才+留才+用才”的理念转变
政策上下联动,举国“争夺”海外人才。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资助、支持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政策,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除了积极落实中央政策外,各级政府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出台了各种地方引才计划,譬如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苏的“双创计划”、浙江的省级“千人计划”、广东的“珠江学者”计划等。整体而言,中央政府与各省市地方政府为支持海外学子归国创业推出了大量优惠政策,对海归创业者颇具吸引力。
“引凤”注重“筑巢”,“留才”成为工作重心。在全球人才竞争和海归大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真正留住人才成为新的工作重心。针对海归遇到的优惠政策享受难、落户就学办理难、开户融资手续难、知识产权应用难、政策限制放开难、文化理念融合难等“六难”的现实,各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为落实《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在北京中关村、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试点放宽永久居留申请条件,使得每年落户北京的海归超过6000人;国家财政部与税务总局联合出台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递延缴纳所得税优惠政策,有效缓解了海归人员创业创新技术入股税负重的问题。此外,根据海归的实际问题,不少地方在资金、入户等方面拿出了切实的解决方案。如上海声明海归申请落户不再“现场排队抢号”;深圳举办专门的海外归国人才招聘会。此外,很多地方还积极设立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区,截至2017年底,各省市已建成留创园350余家,成为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风水宝地”。
从“引”到“留”再到“用”,用才成为指导理念。与传统的单一化引才政策不同,近年来的海归人才引进工作逐步实现了从“引”到“留”再到“用”的理念拓展。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地打造多样化的特色发展平台,关注海归的特殊发展需求。如深圳成立“留学报国深圳基地”和“海归创业学院(深港)”,通过“基地+学院”双平台的模式,汲引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的海外人才资源,整合政策支持、专家导师、创投机构、创客基地四大优势资源,为海归服务祖国、创新创业搭建载体。留学生创业园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建立,融合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各类资源,在为留学人员实现创业目标提供宝贵机遇和大好平台的同时,也有助于释放海归人才红利。
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全球化是人才跨国流动与竞争的基本背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步形成的最新一轮的全球化,为人们的跨国流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动机。根据《2018年世界移民报告》,截至2015年,全球流动移民数量达2.44亿人,占全世界人口数的3.3%,其中高端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输出与输入人才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人才流动的相对容易也激化了各国对人才的竞争。
第二,中国的快速发展是人才回归的重要“拉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积累了吸引人才的物质条件,为各地积极招揽人才提供了动力。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出席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时指出,中国的“双创”需要全方位对外开放,“面向全球引进各种要素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发展颠覆性技术,与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这正是基于我国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提出的,彰显了中国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第三,颇具先见之明的出国留学生储备成为海外人才资源库。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留学教育工作的开拓者邓小平便提出“要派留学生出去”的倡议。从1973年至1978年,中国通过教育交流渠道先后向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西德、瑞士、丹麦和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派出90名科技生,由此拓展了中国的海外留学之路。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国政府与民间向外输送人才的动机和理念同时迸发。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持续保持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的地位,这个巨大的人才资源库成为中国引进海外人才的基本前提。
第四,全球人才竞争既是中国创新引才的“压力”,也是“机会”。一方面,全球化与科技发展使得全球人才的流动越来越容易,但另一方面,这种便利又加剧了各国之间的人才争夺。目前,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在竞争中转而实施限制移民和留学生就业的政策,而我国在引才方面主动创新,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了大批海归人才。
第五,海归人才的自我定位与发展需求是海归引才出现新变化的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海归群体逐步把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内化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中去。如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归国作出贡献,诠释了个人发展与祖国发展的完美结合,成为海归人员的优秀榜样。
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是海外人才引进面临的挑战
在“人才就是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充分利用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积累而成的巨大中国留学生资源库,释放了人才红利。可以说,中国在争取海归人才方面初战告捷。然而,全球信息化和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也赋予海归们更多个人流动的可能和能力。此外,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海归群体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薪低于自身期望。如何让海归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对此,我们要切实了解海归人才在生活和事业方面的所需所想,对他们最为关注的回国落户、薪资奖酬、政策扶持、文化适应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不仅如此,海归也是一个多元的群体,他们在学历、专业、技能等方面各有所长,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进行精准调配,鼓励和支持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多层次、全方位的合力推进下,中国海归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从目前世界发展大势来看,中国在这场全球人才大战中只是暂时领先了一步,能否真正留住人才还需要长期努力。只有“用得好”才能“留得住”,只有“留得住”才能“进得来”。就此而言,“进得来”只是初战告捷,如何“留得住”和“用得好”,才是中国进一步做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为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②《从市场引力到创新动力:中国“双创”展现全球影响力》,新华网,2015年10月20日。
③《2017年出国留学、回国服务规模双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18年3月30日。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